沿着科创走廊,听上海人才“来湖”故事 |
|
|
伴随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湖州到上海通行时间可由原先2个多小时锐减到40多分钟,项目、科技、人才的流通效率将呈几何数提升。一列列飞驰的高铁将承载沪湖两地的碰撞、合作、喜悦。 打开地图,沪苏湖高铁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合,高铁也是一条“科创路”。回溯历史,从星期日工程师到“科创飞地”,这条“科创路”上演过无数科技往来、人才互通的故事。 今天,我们选取3个故事,感受沪苏湖高铁寄托的梦想与即将带来的蝶变。 文/记者 徐震 本版部分图片由市科技局提供 “请”字诀 上海专家何以周末跑湖州 上海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原秘书长白海临,有着一段和湖州的缘分。 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白海临在上海星际无线电厂工作。当时,湖州一家乡镇企业想制造电视机,但面对接收信号的高频头技术犯了难。他们来到上海星际无线电厂取了经,随后又邀请白海临等人去湖州上课。 “那时候每周只有星期日一天的休息,于是星期六下班后,我和一位同事在十六铺码头乘船赶到湖州。上课的教室设在了当地一处大祠堂里,依然挤不下,就把大喇叭拉到院子里。”白海临回忆道。 技术难题得以顺利解决。“临走时,对方塞来2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那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才40元,实在不敢要。对方说什么也要我们拎回一条黑鱼和一只甲鱼。”白海临说。 白海临和湖州的这个故事,也成为当时沪湖两地人才技术交流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湖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了厂房和机器,却缺少技术和人才,有的厂不能投产,有的厂产品质量不过关,就聘请工程师为厂技术顾问,利用星期日等节假日帮助厂里开发新产品,安装、检修和改进生产设备,检验产品质量,培训技术骨干。 1982年,长兴电炉厂聘请上海电炉厂的工程师到厂里传授技术,开发产品。1984年,湖州第三毛纺厂聘请6名上海同行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1986年,德清县第二生物化学厂聘请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伟民、吴菊芬为技术顾问。1987年,浙江久立集团从上海第五钢铁厂、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单位聘请了邢本仁、汤永康等8名专家,帮助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开发。 人们给这些利用星期日等节假日到乡镇企业服务的工程师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星期日工程师。 “那时候,上硅所专家经常来我们车间指导技术,一待就是好几天。”华莹电子原总经理助理俞坚回忆道,砖瓦厂由于资源紧缺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厂领导历经曲折找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上硅所把科研成果交给厂方,派专家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砖瓦厂内设立电子器材厂,负责晶体和器件的生产销售。企业新增利润的15%缴付上硅所。 得益于双方的紧密合作,华莹电子开发生产了一系列晶体新产品,出口至美国和欧洲市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如果不是专家来指导,我们这些员工都要失业了。”俞坚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湖州通往上海依靠318国道。一些老湖州人记得,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接送上海星期日工程师主要依靠这条国道,但是往返时间很长,把专家接过来就要半天时间,没到多久,专家又急着往回赶。一条更快捷的通道,成为湖州企业和上海专家的共同期盼。 “引”字诀 上海企业为何青睐湖州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并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大决策以后,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地位很快凸显,湖州千方百计加强与上海的联系和合作,招引优质项目和人才来湖发展,助力湖州科创不断进阶。 全身按摩还能让双腿运动,一把标价近5万元的按摩椅在浙江荣泰健康电器有限公司展示区内格外亮眼。“企业来湖10年,我们不断加大研发,已经有100多款产品,目前这款产品很热销。”浙江荣泰总经理黄圣辉说。 荣泰健康是国内按摩椅行业的领头羊,总部位于上海,2014年在湖州南浔建立了生产基地。“我们拿出了南浔经开区最好的几块地让企业选择,同时答应了3个月拿地的请求,最后如约完成。”湖州招商员沈德明说,湖州的高效率服务让企业新项目很快投产,上市也顺利了许多。 黄圣辉是制造管理技术出身,在上海总部工作了13年,2017年公司安排他到湖州基地负责管理。“两件事就能看出企业和人才对湖州的肯定。”黄圣辉说,一是这几年自己把家从上海搬到了湖州,二是企业二期按摩机器人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部分投产,这也是荣泰健康在湖州落下的“第二子”。 在湖州,像荣泰健康一样从上海招引、又在湖州扩大生产的企业不胜枚举。 近年来,湖州又另辟蹊径,组建了招商特战队。特战队频繁奔跑、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已成为湖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尖兵。据统计,2023年,湖州备案3亿元以上项目207个、总投资1670.7亿元,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提升到70.6%。 中韩杜科泵业(湖州)有限公司是上海中韩杜科泵业制造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今年,企业还与韩国和西班牙的两家企业达成了联合研发合作协议,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我们准备发往韩国和西班牙的8个集装箱多级泵产品已经装箱完毕,马上从这里发出。”在海外发货区域,该企业总经理王凤伟向记者介绍。 20多年来,得益于一批高精尖项目的落地,湖州全域都洋溢着浓厚的创新氛围。统计显示,湖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02年的10家增加到2022年的1615家。 “连”字诀 上海博士缘何去了湖州山沟沟 位于湖州西塞科学谷的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内,30余名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博研究生,正在攻坚一项国内空白技术。郝明是其中的一员,刚来西塞科学谷不久,负责流程模型软件研究。 “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挺好,而且科研的氛围也很棒!”郝明说。 在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内,180余名科研人员分布在新能源与储能、工业软件等6个内部研究所内,博士占比达75%以上。目前实验室还与8家央企国企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按计划,实验室5年内将组建超500人科研团队,带动纵横向项目100项,形成科技成果100项以上。 2022年8月,西塞科学谷开园。两年多来,西塞科学谷坚持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推动“生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8.7亿元,核心区集聚科研人才500余人。 绿水青山间,人才除了畅享优质生活,还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市科技局介绍,西塞科学谷招引全国顶尖的人才团队,引进团队25个。同时,陆续将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的科创、人才、金融资源导入创谷,承办了“太湖之芯”、西塞山论坛、莱宝产业链客商考察等各类活动50余场,吸引院士67人次。 进入新时代,人才招引也成了新命题。湖州打破地域、城乡限制,让人才在沪湖两地加速流通,成为湖州科创的有生力量。 在南浔区的惠智康(浙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企业董事长李得胜正带着研发团队,完善一款康复养老护理床产品的功能。李得胜告诉记者,他们的创业团队核心成员是上海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半年前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南浔人才科创飞地进行研发。这个飞地是南浔建立的,为发展前景好的研发团队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今年4月,李得胜团队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便搬到了南浔区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即将投入试生产。 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惠智康是湖州人才科创飞地建设的一个典型。近年来,我市先后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人才科创飞地,实行“自营+区域委托”运营模式,给予差异化奖补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人才科创飞地16个,入驻企业203家,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265人。 “人才资源大都集中在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对湖州来说,吸引竞彩app排行榜:高层次人才来湖需要另辟蹊径。”市科技局介绍,我市开辟引才绿色通道,以人才飞地的方式打破区域限制,从传统的“本地筑巢”转变为“邻凤筑巢”模式。 从“请”到“引”到“连”,从匆匆几日的送技术,到好项目“搬”来湖州,再到如今人才来湖的多元选择,湖州对于科技的渴求和人才的尊重,历经40余年不变。如今,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一条更顺畅的科创之路即将开启,科技与人才也将源源不断汇聚到太湖南岸,成为湖州发展的磅礴动力。 3979110-23196-49-科技动态
|
|